2023.09.28

隐私保护能力,为何会成为iPhone的杀手锏

iPhone隐私保护能力的背后,还有这些细节。

众所周知,在如今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对用户数据的收集、行为的跟踪,早已成为各大互联网企业以及开发者的重要“财富密码”。

平心而论,这些对于用户数据和行为的记录及分析,并不全是坏事,因为它确实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一些便利,比如更智能的商品推荐、比如外卖和打车时根据位置进行精确匹配等等。

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的确存在着一些企业和App过分收集用户数据、过多跟踪用户行为,甚至为了各方面的利益有意“刺探”用户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如今大家每天都离不开的智能手机来说,它们的隐私保护功能做得好不好,其实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那么在当前所有的智能手机品牌里,哪家的隐私保护做得最好呢?可能许多朋友很快会想到iPhone,以及各种关于iPhone隐私保护的传言。但是iPhone为什么隐私保护做得好,苹果方面究竟在它的细节功能设计上又花了哪些工夫呢?

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三易生活今天就来与大家简单聊聊。

数据最小化,苹果始终站在用户、而非App这边

正如我们在本文开头所讲到的那样,互联网企业、网站,以及App对用户数据的收集与使用并不全是恶意的。它们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必要的部分(比如网站登录信息的存留、比如购物车和收货地址的保存等)。所以完全拒绝“数据收集”既不可能,也不能给用户带来便利。

那么如何确保用户数据被合理地进行收集、使用,只给用户带来方便、而不会困扰到他们的隐私安全呢?

这就要提到苹果的“数据最小化”原则了。所谓的数据最小化,就是将用户数据的收集范围压缩到最小的程度,让所有网站、App都能且仅能访问它们“应该”访问的那一部分数据,而完全无法接触到其他与正常功能无关的数据。

所以大家会看到,在iPhone上当你通过聊天软件发送最近拍摄的照片时,iOS会让你选择是不是只允许这些App“看到”特定的几张照片、而不是整个图片库。

在iPhone上,当App需要在日历里建立日程提醒时,iOS系统会自动禁止其“窥探”其他日程信息。这样一来,用户的日程安排就避免了被泄露。

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当他人通过分享、发送给你一些网页链接时,这些网址的后面往往会跟着一长串的“不明字符串”。这些其实就是所谓的“跟踪代码”,它们记录了整个分享的流程,也就是你是从谁那里得到了这个链接,而它最早又是通过哪个App生成的。

对于网站来说,跟踪代码或许涉及到广告分成的计算,但对于用户来说,它显然会暴露我们的社交关系、App喜好等个人信息。所以当你在iPhone上打开类似链接时,Safari浏览器会自动删除这些跟踪代码,只留下“干净”的、不带跟踪信息的网址发送给对方(网站)的服务器。如此一来,用户的隐私自然也就得到了又一次保障。

本地处理,让AI为用户、而非广告商服务

除了极其严格地限制App、网页对于用户数据、行为的“跟踪”,苹果方面更是在端侧AI领域早早的走在了行业前列。

所谓端侧AI,也就是说当手机在运行图像识别、语音辨识、影像处理,甚至识别手写笔迹时,摄像头拍摄到的内容、麦克风录制下来的语音、手写笔写下来的文字笔触,这些信息都不会被上传到服务器,而是直接在手机、平板上就完成处理。

很显然,与依赖于服务器进行处理的云端AI相比,端侧AI不仅仅能够保护用户隐私,而且由于它不依赖于网络连接,所以“没网也能用”,而且更容易获得低延迟的反应速度,更不会因为网络卡顿而出现需要等待的情况。

不过关于智能手机上的AI技术和端侧AI应用的进展,你可能会意识到一些吊诡的事情。

一方面,如果只从内置NPU(或者说AI加速器、神经元处理单元)的算力上看,其实苹果近年的自研AP在“数字”上并不领先。要知道,其他厂商的SoC一两代之前就已经自称实现了高达50TOPs以上的总算力。相比之下,搭载A17 Pro的iPhone 15 Pro和iPhone 15 Pro Max,AI算力才不过35TOPs。

但即便是在“理论算力”不占优的前提下,iPhone却早在两三代之前就已经实装了端侧AI功能,并主动逐步用它来替代掉需要上传数据的那些AI应用。相比之下,安卓机型虽然一直在高喊“AI”口号,但在纯端侧AI应用方面却显得并不那么积极。这又是为什么呢?是安卓系统的AI本地算力优化不好做,还是相关厂商不愿放弃对用户数据的收集和上传呢。

将控制权交给用户,并确保他们会主动保护自己

最后,苹果与iPhone在用户隐私保护方面还有一个与其他厂商和产品至关重要的差异点,就是他们在很多时候都不会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来替用户做决定,而是会将功能选择权充分交给用户。

比如当你在iPhone上安装一个新的App后,系统并不会自作主张地“替你”决定该授予或不该授予哪些权限,而是会在第一次打开App,或者第一次用到某些可能与隐私相关的功能时,主动向用户征求意见。

又比如说,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iPhone长期以来都具备极高强度的内置加密体系,甚至于一旦用户为其设定了密码,在不小心将其遗忘之后,它甚至都没有任何被破解、窃取数据的可能性。

有意思的是,或许是因为听取了用户对这一功能的抱怨,在最新的iOS 17系统中,苹果方面也提供了修改密码后的“防遗忘”功能。也就是新修改过密码后的72小时之内,如果想起了之前的旧密码,那么就还可以用它来重新解锁手机,并获得多一次重设密码的机会。

可能有的朋友会说,这种类似的、让用户自行设定应用权限,并给予用户密码最高级别加密保护的特性,其他机型上也有。但如果有用过iPhone、或者哪怕是看过苹果官网上“隐私保护”的相关内容就会意识到,苹果从来都将隐私保护的各种功能提示,放在了十分显眼的位置,并通过各种机会告诉用户应该重视自己的隐私权,以及应该如何用好iPhone里的各种功能和技术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相比之下,那些尽管名义上同样提供了“隐私保护”特性,但到了实际执行层面却遮遮掩掩,似乎生怕用户找到相关选项的产品,又如何能相提并论呢?




上一篇:料到自己肯定会被骂,“但在缅甸做电诈,多数不是被骗去

下一篇:知名演员中招,争议话题不断,电信诈骗制造了流量也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