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车企生意与用户安全,谁才是数据的主人?

B端用户:我呢?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每辆智能联网汽车每秒可以产生8GB的数据,每天至少会产生10TB的数据,记录驾乘人员的出行轨迹、驾乘习惯、地形学习、车内语音图像等个人信息。如若这些信息泄露,小则可能给个人生活带来一场风波,大则可能引发蝴蝶效应威胁社会。

这些都并不是车企一句 “智能汽车还没发展谈论数据安全”的说辞就可以消除的“数据泄露”焦虑。那么,车企究竟是如何搜集用户的数据?如若泄露,会引发怎么样的山洪海啸呢?这些数据的价值何在?

1汽车正在“监控”我们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的加速发展,汽车正在从单一的交通工具向着集休闲、娱乐、办公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第三空间转变。当这种转换发生后,更多元件加入到汽车制造中,最大的变化之一的是数量日益增长的车用传感器。

根据IHSMarkit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年平均单车传感器(仅包括摄像头、毫米波雷达和体征监测传感器)搭载量为3.3个,预计至2030年增长至11.3个。

特斯拉CEO马斯克曾公开承认特斯拉的车载摄像头可以获取用户车内的图像。此前黑客窃取并曝光了两段特斯拉车主的视频。视频中,车主在车内的动作、姿态可以清晰地呈现,几乎与高清视频无异。

高清摄像头的焦点不仅在驾乘者,而且在于道路场景。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李克强说道:“特斯拉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细致到可以检测前方道路上的一个细小水坑。”

除了传感器,各品牌推出的专属的汽车App也在以合法或非法的手段搜集用户的数据,车主需要接受收集隐私信息的条款,授权定位、摄像头等权限,否则App会直接退出。2021年9月18日,部分理想汽车用户接收到智能软件系统协议的更新推送,然而这一更新推送再一次在用户群体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对此,根据理想车主的表诉,这其实相当于“霸王条款”,看似你有选择拒绝的权利,实际上你必须接受,否则无法完整地使用汽车的所有功能。这种还是明面上让你接受条款,但实际上某些汽车App还会越界,暗地里搜集用户的数据。

“哪吒汽车”app曾经在2021年7月受到网信浙江的通报,称其存在“未明示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个人信息”存在引起个人信息泄露的安全漏洞等”问题。同年,腾讯发布声明称,“新宝骏车联”App在未经腾讯授权和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对微信联系人的位置信息、聊天信息等进行了收集、存储。

当然,“收集数据”这件事,并不是只有新能源汽车在做,燃油车时代,车企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用户数据,只不过那时候由于没有智能化的中控平台,收集数据的方式较为传统,大多数是采用问卷及回访的方式,用户可以选择拒绝,而到了新能源时代,车企已经可以通过用户的接触行为收获实时反馈,这远比以前更加直接、全面、轻而易举,带来的影响更大。

2安全与技术的悖论

围绕智能化趋势所带来的数据隐私安全问题,诸多国家正在从法律层面进行完善,除了欧盟GDPR,我国也于去年5月份正式实施《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要求平台在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平台应征得用户的明示同意,并区分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以打破”一揽子授权“的问题。

这能对收集数据的公司起到一个震慑的作用,但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对于数据隐私被收集和利用的担忧。消费者一旦担忧,用户也将在一定程度上”不信任“公司基于数据而提供的服务,久而久之,用户与公司之间必然将产生裂缝,这并不是后者所愿意见到的。比如谷歌,在5月11日举办的I/O大会上全程不忘提及他们在隐私保护上做出的努力。

目前,为了让用户对数据隐私放心,企业的解决方案分为两大方向,一个侧重于数据收集的源头,比如iPhone可以借助“App 跟踪透明度”功能,让我们自行掌控允许哪些 app 跟踪你的活动。另一个则将重点放在数据收集之后的保护,美国棱镜门发生之后,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纷纷提出了数据本地化存储的主张,并出台了相关法律在本国推行本地化措施。

当然,对于车企收集数据这件事,我们并不是全盘否认其价值,或许你会问,车企收集数据是为了什么?

经过这几年的汽车行业变化,”未来是智能汽车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共识。智能汽车已经从一个科幻的话题演变得更为贴近民生,人们也享受到了智能汽车所带来的便利。而这其中,最大的功臣之一就是数据。

有了数据,算法能够在不断地训练中提升精准性;有了数据,算法才能针对性地面向用户提供服务,而不是成为一个鸡肋;有了数据,人们所设想和期待的万物智联才会成为现实……可以说,数据是智能化实现的动力。

以新能源汽车来说,不管是现在的远程泊车、智能座舱、人机交互等服务都是基于数据才能实现的,未来即将实现的自动驾驶也必然离不开各类数据的支持。

再者,当车企拥有了大量的用户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可以形成有关用户的数据画像,并据此进行精准营销。

比如,高德地图曾经发布过一份报告称,奔驰用户住别墅的比例较高;宝马用户喜欢购物,多去往步行街或大的购物中心;沃尔沃用户爱好文艺,奥迪用户多体制内人员;英菲尼迪用户在西餐、美容、娱乐消费方面较突出。

尽管报告在是否侵犯用户隐私上备受争议,但从广告营销角度来说,它能够给予企业有利的决策导向,针对各类细分群体的需求,选择更为恰当和精准的营销。

最后,就城市规划维度而言,各类行驶数据可以帮助对城市空间进行更好的规划,有效地将公共空间数字化,提升安全性、共享性。同时,倘若以数据支撑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交通事故也会相应减少,相应的人财损失也可大幅度避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交通事故发生数为156901起,造成的直接损失107769万元。在未来,当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之后,这些数字或许将大幅降低。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欧心泉所长认为,AI司机不会醉酒驾驶、不会边开车边发短信或感到疲倦,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交通事故会消除。

数字时代,数据贵为“金矿”,车企作为新的“淘金人”已经吹响网罗用户个人数据的号角。车企为了智能化发展有必要搜集可用数据,但是这种搜集并不应该是无限度的。只有把红线划出来,把规矩立起来,才能平衡数据应用和数据安全的天平。

3谁才是数据的主人?

目前能产生车辆数据的分为三类:车企、B端用户、私家车车主。那么谁才是数据的主人?

我们可以参考国外是怎么定义的,在欧洲,对于谁是数据主人的问题也常年争论不休,在欧盟议会上,一位议员援引欧盟法律事务委员会表示: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收集的数据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并不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其本质不具有创造性,因此,不适用《版权法》。这一意见,遭遇到了在欧盟议会中占绝对主导力量的欧洲人民党的坚决反对,双方打得有来有回。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斗争后,欧洲人民党主导的欧盟议会做出一个简单粗暴的决定:自动驾驶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遥测数据”应该适用《版权法》

所谓遥测数据,指的就是通过传感接收到的实时数据,因此根据欧洲《版权法》,大部分智能汽车数据的所有权应当归汽车制造商,而非车主;汽车制造商有权将这些数据卖给保险公司、市场研究机构、广告公司等。也就是说,在欧洲,自动驾驶数据的所有权归车企所有。

对极度看重隐私安全的欧洲人而言,说这是“车主的噩梦”都不为过,毕竟隐私权也是人权中重要的一环。那为什么还会推行这样的法规?从宏观角度来讲,私家车车主具有分散、力量薄弱的特点,即使各自掌握了自己的车辆所产生的数据,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有限,不如让数据用在更有用的地方,当然前提是不滥用。

弊端是当数据成为车企的“私有财产”,意味着车主将无法自行通过第三方机构的鉴定来判定车辆的实际具体数据情况,只有通过所在车企才行,因而这会引起消费者对于车企自行圆说的不信任。

去年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事后调查就是个典型案例,当时特斯拉女车主在车辆发生刹车失灵事故后,要求特斯拉提供车辆发生事故前30分钟的完整行车数据。在车顶维权事件后,特斯拉对外公布了涉事车辆事故前30分钟数据,其中包括车速、制动踏板物理性移动信号等9项参数,行车数据内容达48页。

但维权车主指出,特斯拉目前提供的数据并不完整,里面缺少了很多跟刹车有重要关系的数据。业内也有分析认为,特斯拉给出的数据不足以判断事故发生的原因。我们根本无从得知特斯拉是否有隐瞒数据信息,它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这里,个人数据意味着用户能否拥有维权的筹码。按照目前的情况,绝大多数车企只记录、存储用户的数据,却不向用户提供属于他们自己的数据。这是一场车企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游戏。

同时车主还需要警惕的一个问题是:这些在你自己手上无法发挥出作用的数据,一旦流入别人手里,却可能对你们产生危害。

当然,假如数据真的归车企所有,最委屈的还是B端用户,目前网上关于数据隐私的归属权各有说法,但都很少提到委屈的B端。

私家用户对于数据的需求大部分只体现在隐私方面,而B端用户对自动驾驶数据是有需求的,他们也希望凭借这些数据来提高技水平,并加强自己在自动驾驶运营中的主导权。

那么,基于欧洲《版权法》B端用户购买了某车企的车进行自动驾驶测试,跑出来的数据归谁?

出行公司、物流公司所使用的自动驾驶汽车,需要跟车企及算法公司合作完成,本来,对数据归谁所有,出行公司、物流公司和车企之间是有争议的,现在好了,欧盟的法规一锤定音,“数据归车企所有”,让这些B端用户直接凌乱在风中,车是我花钱买的、数据也是我跑出来的,到头来,你却说这些数据不归我?简直离谱。

不过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国外车企上,因为在国内车企中,车和家、小鹏、蔚来等造车新势力,自动驾驶系统均系自研,数据当然也是自己的;传统车企,上汽在自研,吉利在跟沃尔沃与奥托立夫的合资公司Zenunity合作,并已在出行的探索上小有成绩,对自动驾驶数据是志在必得,其他大多拥抱了百度Apollo,数据如何处理还是未知数。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预测:假如数据真的归车企所有,未来的汽车市场会发生怎样的可能性变化?首先发生变化的当属维修市场与二手市场。

事实上目前已经有许多车企亲自入局维修市场与二手市场,现代就是一个例子,当时我们认为这是因为汽车后市场与二手市场的不可估量,车企想进入分一杯羹,现在看来原因不止这么简单。

由于自动驾驶故障需要查看相关数据才能断定原因,因此第三方维修店或车主可能需要花很多钱向车企购买自家车上的数据,导致维修成本剧增,车企卖不卖还是另一回事,因此在自动驾驶时代,汽车维修不仅需要很强的技术能力,而且要取得一定资质,几乎可以判定这件事只能车企自己来干。

同时,随着燃油车的逐步淘汰,未来的二手市场无疑是智能汽车的市场,未来买卖二手车不像现在看个外观,看个发动机这么简单,而是拉出这辆二手车背后的行驶数据,有点类似iPhone自带的分析数据,什么时候死过机,什么时候出现了自动重启,电池数据怎样,这些数据都能侧面了解这台iPhone的具体机况,未来的智能汽车也是同理,因此数据也将成为衡量二手智能汽车价值的标准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4智行观

最后,我们说回隐私这件事,如果你看过英剧《黑镜》,你会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黑客借助自己高超的技术和现实遍布的传感器,掌握了几个人的隐私,然后基于自己的道德观对他们进行惩罚。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黑客”会不会出现?或者车企就是“黑客”本身?这种忧虑像是定时炸弹悬在每位智能汽车用户的头顶。这种现象亟待改变,幸好此时的改变也正在路上。

你认可数据换技术的说法吗?




上一篇:我国数据安全产业链发展观察

下一篇:移动互联网应用新规颁布,个人信息保护监管再加码